
?完成10米重型運載火箭連接環的增材復合制造,解決大型火箭發展結構制造難題;攻克微型渦噴、渦軸發動機零件高效集成的創新設計及增材制造技術,零件數量減少94%、研發周期縮短85%……
近日在京舉辦的中國航天增材制造技術高峰論壇上,來自增材制造(3D打?。╊I域的多名院士專家分享了最新科研進展及成果,為推動增材制造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快速發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3D打印是制造業有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實現了制造從等材、減材到增材的重大轉變,改變了傳統制造的理念和模式,具有重大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主任盧秉恒表示,3D打印技術近年來迅猛發展,主要聚焦在陶瓷材料、高性能材料、多材料及梯度結構、金屬基復合材料等方向。
“GE燃油噴嘴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大規模量產的3D打印零件,年產量達到3至4萬件,在成本、周期、輕量化等方面正在產生顯著效益。”盧秉恒認為,3D打印可帶來產品裝備的顛覆式變革。
論壇上,盧秉恒介紹了他所在的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的新成果,包括完成了10米重型運載火箭連接環的增材復合制造,解決了大型火箭發展結構制造難題;攻克了微型渦噴、渦軸發動機零件高效集成的創新設計及增材制造技術,零件數量減少94%、研發周期縮短85%。
3D打印金屬技術“是否可以投入應用、是否可以服務其他領域、產業化如何”這三個問題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近年來持續攻關的重點。他帶領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突破鈦合金、超高強鋼等大型關鍵構件增材制造“從工藝到裝備、從材料到應用”的關鍵核心技術,并在大飛機、運載火箭等重大裝備研制和批產中發揮關鍵作用。
“未來裝備的發展趨勢是高性能、高可靠、長壽命、大型、極端服役、低成本。”王華明認為,突破高性能大型關鍵金屬構件增材制造技術對整個制造業帶來的影響是顛覆性的。未來應加強學術、科研院所與產業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應用轉化。
不僅支撐大國重器“頂天”,3D打印也正在“立地”走近百姓生活。
論壇期間,會場外一個特殊的影棚引起了大家的圍觀。在這個占地約5平方米的影棚內,68臺單反相機同時對準影棚的中心點。被拍攝者只需站在中心點,擺出自己想要被定格的姿勢,就能在一瞬間通過矩陣拍照系統對全身進行三維人像掃描,并實時反饋三維人像數據掃描效果。后期,利用這些三維人像數據,通過3D打印設備,就能“打印”出還原自己形象的專屬立體塑像。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項技術現在已經能夠做到半天時間內“打印”出塑像,并能提供金屬、非金屬3D打印設備,3D掃描設備、材料、加工服務等整體解決方案。未來,這項技術有望延伸到更多領域。
據悉,此次論壇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指導、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主辦,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支持,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一五九廠、航天增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辦。論壇為院士、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搭建了多元化的技術交流合作平臺,將共同推動我國增材制造技術發展和應用。
來源:新華社/和訊網